(6)沟通能力
沟通能力反映了考生与其他社会人的交际能力。在考试过程中,考生应该认真倾听主考老师提出的问题,积极思考,礼貌得体地做出回答,让主考老师感觉到你是在专注倾听并认真作答的,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交际态势,以完成你完整的考试。
(7)应变能力
应变能力反映了考生对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。这一能力也会被主考老师纳入到对你的考查范围中。当主考老师提出一些比较敏感、比较棘手的问题时,你应该有能力巧妙地化解难题,并大方地予以做答。
以上这些知识能力的考查不一定是逐项进行的。也不一定同时都考查,很多情况下都是综合完成的。考生在日常的考试准备过程中可以逐项对照,找出自己的不足。然后一一加以训练和解决;而在考试过程中则不必一一对照、衡量,只要自然放松、积极投入就可以了。
以上提到的各个考查项目是考生在得体应对过程中逐渐完成的。考生在回答主考老师提问时应努力做到理解准确、反应迅速、回答周全、礼貌得体。不过,不少考生可能是由于紧张、随意或缺少礼仪方面的知识与训练,结果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。回答提问时至少应该注意避免出现以下问题:
1、反应迟缓
当主考老师提问以后,考生如果迟迟不作回答,则会给主考老师以反应迟缓的印象,特别是如果在主考老师屡次提示,你都没能张嘴做答的情况下,主考老师往往会为了避免尴尬而终止提问,这样一来,考生也就失去了展示自我的机会,当然,主考老师也不能给出考生所期待的好成绩。
反应迟缓的原因有很多,例如:有的是因为考生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,比如问题比较敏感,而考生一时又没有巧妙的回答策略,结果造成对话终止。在这种情况下,考生宁可明确地表示自己很难回答这个问题,也比一言不发好。也有的考生知道问题的答案,但有时为了表述完美,则默默地打腹稿,可是由于打腹稿的时间过长,也会给人以反应迟缓的印象。在这种情况下,考生应该抓住核心问题加以阐述,在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自己所说的话题,在可能的情况下边说边思考相关的问题,以便加以拓展,即使只是就一点把问题说清楚了,也好于都想周全以后再回答。
2、答非所问
有时,当主考老师刚刚提出问题时,考生马上就发表自己的见解,但由于没有完全理解主考老师说话的目的,没有把握主考老师所提问题的核心意思,结果出口千言,离题万里。这种答非所问的现象并不少见。解决的关键是要稳住心神,仔细倾听主考老师的提问,抓住问题的核心,然后就核心问题加以回答。
更不可取的是主考老师的问题还没有问完,考生就抢话回答。这样做至少造成两种不良后果:其一是没有听清主考老师的提问,甚至还没有听到主考老师说到核心问题就抢先张口了,这无疑会造成答非所问的结果;其二是即使回答得还算完整准确,也确实回答了主考老师想要问的问题,但由于没有遵循说话的礼貌原则,同样会给主考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。由此我们可以看到,听不懂问题的意思,没听清核心的问题,或者不礼貌地回答问题,都会破坏良好的状态,产生不良的后果。
3、应对不周
回答提问,实际上就是一种应对,在语言上给以内容上的应对——在形体上给以交流上的应对,这种应对都是有来有往的,任何一方没有做好这种沟通交流工作,都会造成应对的不周。
内容上的应对要做到语言表达准确、全面:准确的含义好理解,那就是对于主考老师的提问要准确理解,正确分析,合理做答,特别是涉及对一些现象的看法问题,更应该把握分寸讲出道理。这里考生须注意的是:并不是要求你不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,关键是要对你自己所说的话有足够的把握,要对你自己说的话负责,不能逞一时的口舌之快。全面,是要求考生对问题的分析要系统、辩证。比如“请谈一谈你对应试教育的看法”这一话题,可能不少考生都认为应试教育有不合理的地方,可是如果联系我国国情,考虑到我国的教育资源还不够丰富,那么要想让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,应试的方法还是目前更为可行的、合理的和透明的选拔人才的方式,而对于这种应试教育不够完善的地方,我们也不能回避,应该积极地研究,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。这种全面透视,正反对比,辩证分析的方法,有利于做到语言表达全面、准确。
形体上的应对是要做到运用态势语言来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,从而形成良好的交际态势。一般来说,人们的眼神、表情、体态、动作等都会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,当人们真诚地与他人交流时,他的眼神是关注对方的,表情会随着说话内容的变换而有较丰富的变化,身体也会呈现出接近说话对象的态势。对于考生来说,首先是要做到从心底里强化与主考老师认真交流的意识,同时也要在体态上有所注意和体现。